借阅:12 收藏:0

/(美)戴维·迈尔斯著 ;黄希庭等译

ISBN/ISSN:978-7-115-33891-4

出版: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载体形态:xxiii, 756页, [6] 页图版 :图, 肖像 ;28cm

简介:本书共分15章, 涵盖了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心理学的故事、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心理的生物基础、意识与心理的双通道、天性-教养与人类的多样性、人的发展、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与语言、动机与工作、情绪应激与健康、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学等。这些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 批判性地思考了各种心理学的科学发现, 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并列题名: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B84

责任者:迈尔斯 ,D. G. ((Myers, David G.),) (1942-) 著 黄希庭, (1937-) 译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
    戴维•迈尔斯的《心理学》是美国众多大专院校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9版。
    全书共分15章,涵盖了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的故事、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心理的生物基础、意识与心理的双通道、天性—教养与人类的多样性、人的发展、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与语言、动机与工作、情绪应激与健康、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学等。这些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批判性地思考了各种心理学的科学发现,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第9版尤其注重批判性思考和学习方法。每章在每个主要部分一开始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在每个小节结束部分还提出了自问和自测的试题,便于读者检查学习效果,并且能将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编辑推荐】
    全世界有800万人在学习的迈尔斯《心理学》,数十年亚马逊排行第一的心理学教材。黄希庭教授主译,全国18位心理学教授通力合作,历经3年之力作。大开本单栏排列,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完备的教学设计,以问题引导读者阅读,以回顾启发读者思考和应用,以特写和批判性思考专栏拓展知识面,增强记忆。同时《心理学》(第9版)加入了许多插图、名人名言、漫画等,读来形象生动,饶有趣味。
    【专家推荐】
    在美国,心理学导论性教科书品种繁多,竞争激烈。其中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在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修订再版,被公认为经典;而迈尔斯的这部《心理学》则是近年来最为畅销的新锐。两部顶尖之作能够先后被引进中国,且得到高质量的翻译、出版,这无疑会对中国的心理学教育和普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戴维•迈尔斯清晰、严谨的写作风格,优雅雄辩的文辞在整个心理学界无人可比。他撰写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和社会心理学教材都无一例外极为畅销。
    ——菲利普•津巴多,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心理学与生活》作者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教材建设改革是一个重要环节。过去我国高校的大多数课程都是一门课程使用一种教材。现在许多高校基础课的教学大多实行一门课程使用多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模式。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引进国外的一些优秀心理学教材是有必要的。迈尔斯著的《心理学》是一本颇受读者欢迎的心理学专业基础课教材,也是我们讲授普通心理学的优良教学参考书。
    ——黄希庭,西南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导;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和第八届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

    豆瓣作者简介:

    作 者
    [美] 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1942年生,美国密歇根希望学院(Hope College)心理学教授,国际著名心理学家。迈尔斯著述颇丰,已出版17部著作,包括经典且畅销的教科书《心理学》《心理学精要》《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纲要》等。迈尔斯在30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科学》等。他同时还致力于把心理学知识介绍给普通读者,在近50种科学杂志上撰写专栏,包括《今日教育》《科学美国人》等。由于迈尔斯在研究和写作上的突出贡献,曾获得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杰出服务奖以及2011年美国科学院的总统奖,等等。迈尔斯热爱运动,常年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中午都会打篮球,他还是希望学院校篮球队的粉丝。
    译 者
    黄希庭,1937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市下陈村,1956年浙江省温岭中学毕业,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1967年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和第八届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科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全国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科组召集人,重庆市高等学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已出版教材、专著、译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含合作、合译)。四本教材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两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012),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0),获中国心理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2011)。现任西南大学资深教授,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士,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

    目录:

    简要目录
    译者序 iii
    前 言 v
    引言  心理学的故事 1
    第1 章 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 15
    第2 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 47
    第3 章 意识与心理的双通道 81
    第4 章 天性、教养与人类的多样性 125
    第5 章 人的发展 161
    第6 章 感觉与知觉 211
    第7 章 学 习 265
    第8 章 记 忆 297
    第9 章 思维与语言 341
    第10 章 智 力 377
    第11 章 动机与工作 411
    第12 章 情绪、应激与健康 455
    第13 章 人 格 509
    第14 章 心理障碍 545
    第15 章 心理治疗 581
    第16 章 社会心理学 613
    附录 自测题答案  660
    参考文献 671
    详细目录
    前 言 v
    引言
    心理学的故事 1
    什么是心理学 2
    心理学的起源 2
    心理科学的发展 5
    当代心理学 6
    心理学的重大问题 7
    心理学三大分析层面 8
    心理学的分支 10
    第1 章
    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 15
    心理科学的重要性 15
    我们早就知道吗?后见之明偏差 16
    过度自信 17
    科学态度 18
    批判性思维 20
    心理学家如何提问和作答 20
    心理学的科学方法 21
    描 述 22
    相 关 25
    实 验 30
    日常生活中的统计推理 33
    描述数据 33
    做出推论 35
    心理学的常见问题 38
    第2 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 47
    神经网络 48
    神经元 49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 51
    神经递质如何影响我们 51
    神经系统 55
    外周神经系统 55
    中枢神经系统 56
    内分泌系统 58
    脑 60
    探索工具 60
    低水平的脑结构 62
    大脑皮层 66
    大脑两半球 72
    完整大脑的半球差异 75
    第3 章
    意识与心理的双通道 81
    脑与意识 82
    认知神经科学 82
    双重加工 83
    睡眠与梦 87
    生物节律与睡眠 87
    人为什么要睡觉 92
    睡眠障碍 95
    梦 97
    催 眠 101
    事实与谬误 102
    催眠状态的解释 104
    药物与意识 107
    依赖与成瘾 107
    精神性药物 108
    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 116
    濒死体验 119
    第4 章
    天性、教养与人类的多样性 125
    行为遗传学:预测个体差异 125
    基因:我们的生物蓝图 126
    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 127
    气质与遗传 131
    遗传力 131
    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 133
    新的前沿学科:分子遗传学 134
    进化心理学:理解人类的天性 135
    自然选择与适应 135
    进化的成功有助于解释相似性 136
    关于人类性行为的进化论解释 137
    父母与同伴 141
    父母与早期经验 141
    同伴影响 143
    文化影响 145
    文化间的差异 145
    文化的历时变化 146
    文化与自我 146
    文化与儿童养育 148
    不同群体间发展的相似性 149
    性别的发展 150
    性别的天性 150
    性别的教养 151
    关于天性与教养的思考 153
    第5 章
    人的发展 161
    胎儿期的发展和新生儿 161
    孕 育 161
    胎儿发育 162
    反应能力很强的新生儿 163
    婴儿期和儿童期 165
    生理发展 165
    认知发展 167
    社会性发展 174
    青 春 期 182
    生理发展 183
    认知发展 184
    社会性发展 187
    成人初显期 190
    成 年 期 191
    生理发展 191
    认知发展 196
    社会性发展 199
    对两大发展主题的反思 205
    连续性和阶段性 205
    稳定性和变化性 205
    第6 章
    感觉与知觉 211
    感觉世界:基本原理 212
    阈 限 213
    感觉适应 216
    视 觉 218
    刺激输入:光能 218
    眼 睛 218
    视觉信息加工 221
    颜色视觉 224
    听 觉 226
    刺激输入:声波 226
    耳 朵 227
    失聪与聋人文化 230
    其 他 感 觉 232
    触 觉 232
    痛 觉 233
    味 觉 236
    嗅 觉 237
    知觉组织 240
    形状知觉 240
    深度知觉 241
    运动知觉 244
    知觉恒常性 244
    明度恒常性 246
    知觉解释 247
    感觉剥夺和视觉恢复 247
    知觉适应 249
    知觉定势 250
    知觉与人类因素工程 252
    是否存在超感知觉 255
    超感知觉的观点 255
    是前兆还是借口 256
    用实验来检验超感知觉 257
    第7 章
    学 习 265
    我们如何学习 265
    经典性条件反射作用 267
    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 267
    对巴甫洛夫概念的延伸和扩展 272
    巴甫洛夫给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275
    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277
    斯金纳的实验研究 277
    强化程式 280
    对斯金纳概念的延伸和扩展 283
    斯金纳给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285
    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288
    观 察 学 习 288
    班杜拉的实验研究 290
    观察学习的运用 290
    第8 章
    记 忆 297
    记忆现象 297
    研究记忆:信息加工模型 298
    编码:信息的输入 300
    我们怎样编码 300
    编码的内容 303
    贮存:信息的保持 308
    感觉记忆 308
    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 309
    长时记忆 309
    信息在大脑中的贮存 310
    提取:信息的获取 316
    提取线索 316
    遗 忘 319
    编码失败 320
    贮存消退 321
    提取失败 322
    记忆建构 325
    错误信息和想象效应 326
    源头遗忘症 328
    辨别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 329
    儿童目击证人的回忆 331
    受虐记忆的压抑或建构 332
    改善记忆 336
    第9 章
    思维与语言 341
    思 维 341
    概 念 342
    问题解决 342
    决策与判断 346
    信念偏差 352
    语 言 355
    语言结构 355
    语言发展 357
    我们什么时候学会语言 357
    思维与语言 363
    语言影响思维 363
    无语言的思维 366
    动物的思维与语言 368
    动物有思维吗 368
    动物有语言吗 369
    第10 章
    智 力 377
    智力是什么 377
    智力是单一的能力还是几种特殊能力的综合 378
    智力与创造性 381
    情绪智力 383
    智力在神经学上是可测量的吗 384
    智力评估 386
    智力测验的起源 387
    现代心理能力测验 389
    测验编制原理 390
    智力的动态性 394
    稳定还是变化 394
    智力的极端情况 396
    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398
    遗传影响 398
    环境影响 400
    智力测验分数的群体差异 402
    偏差问题 406
    第11 章
    动机与工作 411
    动机的概念 412
    本能与演化心理学 412
    驱力与诱因 413
    最佳唤醒 413
    动机的层次 414
    饥 饿 415
    饥饿生理学 416
    饥饿心理学 419
    性 动 机 423
    性心理学 425
    青少年的性 427
    青少年怀孕 427
    性取向 429
    性与人类价值观 436
    归属需要 437
    工作动机 439
    人事心理学 441
    组织心理学:激发成就动机 446
    第12 章
    情绪、应激与健康 455
    情绪理论 455
    情绪的具体表现 457
    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 458
    特定情绪的生理共性 459
    特定情绪的生理差异 459
    认知与情绪 460
    情绪的表达 463
    觉察情绪 463
    性别、情绪与非言语行为 466
    文化与情绪表达 468
    面部表情的功能 470
    情绪的体验 471
    恐 惧 471
    愤 怒 474
    快 乐 476
    两种心理现象:适应与比较 480
    快乐的预测因子 482
    压力与健康 483
    压力与疾病 484
    生活中的压力事件 486
    压力与心脏 488
    压力与疾病的易感性 489
    促进健康 493
    压力应对 494
    压力管理 498
    第13 章
    人 格 509
    精神分析观 510
    探索潜意识 510
    新弗洛伊德派和心理分析理论家 514
    测量潜意识 515
    对精神分析观的评价 516
    人本主义观 520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 520
    卡尔•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521
    评价自我 522
    对人本主义观的评价 522
    特质观 524
    探索特质 524
    测量特质 526
    大五因素 527
    对特质观的评价 529
    社会认知观 531
    交互影响 531
    个人控制 533
    测量情境中的行为 536
    评价社会认知观 536
    探索自我 537
    自尊的益处 538
    自我服务偏见 538
    第14 章
    心理障碍 545
    心理障碍概述 546
    心理障碍的定义 546
    对心理障碍的理解 547
    心理障碍的分类 548
    心理障碍的标定 549
    焦虑障碍 552
    广泛性焦虑障碍 552
    惊恐障碍 552
    恐惧症 553
    强迫障碍 553
    创伤后应激障碍 554
    对焦虑障碍的解释 555
    心境障碍 557
    重度抑郁障碍 558
    双相障碍 558
    对心境障碍的解释 559
    精神分裂症 566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566
    精神分裂症的出现和发展 567
    对精神分裂症的理解 568
    人格障碍 572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572
    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理解 572
    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574
    第15 章
    心理治疗 581
    心 理 治 疗 581
    精神分析 582
    人本主义疗法 584
    行为疗法 586
    认知疗法 589
    团体与家庭治疗 591
    评估心理治疗 593
    心理治疗有效吗 593
    不同治疗的相对有效性 596
    评价替代疗法 597
    各种心理治疗的共同点 598
    心理治疗的文化和价值观 600
    生物医学治疗 601
    药物疗法 601
    脑刺激 604
    精神外科疗法 606
    生活方式的改变 607
    心理障碍的预防 608
    第16 章
    社会心理学 613
    社会思维 613
    把行为归因于个人或情境 614
    态度与行为 616
    社会影响 619
    从众与服从 620
    群体影响 626
    个体的力量 630
    社会关系 631
    偏 见 631
    攻 击 636
    吸 引 643
    利他主义 649
    冲突与调停 651
    附录 自测题答案  660
    参考文献 671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架位信息 架位导航 状态
    A 旗山校区-流通借阅库(三、四楼) 11120230190822 B84/416 1112023019082 三楼东区11架A面6列3层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A 旗山校区-流通借阅库(三、四楼) 11120140190136 B84/416 1112014019013 三楼东区11架A面6列3层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584296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