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3 收藏:0

:从孔子到鲁迅 /伍晓明著

ISBN/ISSN:978-7-301-20479-5

出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丛编:爱智文丛

简介:本书收集伍晓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历年所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 主要论域包括中西哲学比较、解构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以及对鲁迅思想的哲学考察。代表性文章有《“予欲无言”: 〈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作为感受性的主体与怵惕恻隐之心, 或, 莱维纳斯与孟子》和《“若保赤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之政》等。

载体形态:376页 ;23cm

责任者:伍晓明 4著

中图分类号:B2

其他题名:从孔子到鲁迅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在各章中虽然题跨古今,内容各异,但皆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尝试以某些不同的方式重读中国古代与现代传统,从而使其更加开放——向着我们自己,向着我们的文化他者。在德里达与勒维纳斯等西方思想的启发下,作者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了一番追根溯源,同时也深刻反思了汉语文化的当代处境。

    豆瓣作者简介:

    伍晓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八十年代在国内时从事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研究。曾翻译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及马丁·华莱士的《当代叙事学》等。目前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传统及比较哲学。中文近著包括《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和《“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

    目录:

    实与名
    解构正名
    一、(无)解(之)题
    二、不可辩证解决的“自相矛盾”
    三、初正解构之名
    四、初解正名之构
    五、名何以可“僭窃”?
    六、正名之政与政之正名
    1.正名之政
    2.政之正名
    七、(不)结(之)论
    言与道
    “予欲无言”:《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
    一、引言
    二、《论语》中的论辩
    三、圣人之不辩与中国传统中之辩
    四、“予欲无言”
    五、“巧言乱德”
    六、“佞人殆”
    七、“慎于言”、“先行其言”、“正名”
    八、《论语》中之“修辞”:反问与提喻
    九、结论
    “道”何以“法自然”?
    一、引言
    二、“道法自然”的直接语境:《老子》第二十五章
    三、汉语语境中“道法自然”的若干传统与现代解释
    四、“道法自然”的若干西方翻译
    五、王弼对“道法自然”的理解
    六、“道法自然”与“道生……万物”
    七、“道生……万物”的“具体”意义或方式
    八、“道法自然”与圣人之“能辅万物之自然”
    情与性
    心性天人:重读孟子
    一、引言:阅读作为署名
    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在我者也”
    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四、“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五、“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七、“仁也者,人也”
    八、余言:阅读期待阅读
    情与人性之善
    上篇 情——从(事)物之(实)情到人之(感)情
    一、(事)物之“(实)情”
    二、从人之“(实)情”到人之“(感)情”
    三、感一情:人之最根本的可被感动之性
    ……
    同与和
    父与子
    有与Sein
    人与我
    史与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架位信息 架位导航 状态
    A 怡山校区图书馆 11120120632578 B2/884 1112012063257 南书库一1架B面1列2层 架位导航 本馆借出
    A 旗山校区-流通借阅库(三、四楼) 11120120632552 B2/884 1112012063255 三楼东区3架B面2列2层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A 至诚密集库(北楼二层、三层) 11120120632560 B2/884 1112012063256 未定位 架位导航 在架库本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602082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