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内容简介:
《舆论学概论》讲述了:公众舆论弥漫在社会各个领域,作为民众意见的集群状态,常常呈现社会意识的刚毅和波动,揭示出各阶层、各阶级的思想指向。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充满公共讨论,不断批评、预测、要求或建议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舆论的活跃将其同深层意识——科学、政治、法律、哲学等思潮区别开来,构成人类实践的“前意识”。作为探索大众表意、政府行政和企业管理的实用科学,舆论学对从事新闻传播、政治事务、行政与企业管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等专业的人,都是必修的科目。
豆瓣作者简介:
刘建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多种学术机构评审专家,曾任《北京观察》杂志编委会副主任,第八、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学委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4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先后当过中学教师、记者。1982年7月和1988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任记者、市级广播电视局局长兼总编辑。1988年7月任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主任。1995年7月调入清华大学任教。长期讲授“新闻理论研究”、“舆论传播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研究”、“科技新闻”、“外国新闻媒介史”、“新闻学概论”等课程。“舆论学”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主要著有《宏观新闻学》、《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基础舆论学》、《当代舆论学》、《当代中国社会舆论形态》、《现代新闻理论》、《当代新闻学原理》、《新闻学前沿》、《新闻发布概论》、《新闻学概论》、《天理民心》、《邓小平宣传思想研究》 《穿越舆论隧道》、《媒介批评通论》、《西方媒介批评史》、《舆论传播》、《邓小平后的中国》等专著、合著25本。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应用写作大百科》两部辞书。20年来,在报刊上发表有关新闻学、舆论学、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当代中国研究等方面的论文530多篇。多种论著获优秀成果奖。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中外社会舆论简史1LWH
第一节 中国社会舆论的演进1
一、原始社会的民意观1
二、奴隶制社会中的游说3
三、封建制的城镇舆论4
第二节 西方社会舆论的勃兴7
一、从围立制到票决7
二、公众与公共领域的出现10
三、舆论概念的流行11
第三节 西方的舆论研究13
一、18世纪对舆论的赞誉13
二、19世纪对舆论的辨析16
三、20世纪的舆论观18
第二章 舆论的属性与结构23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及其核心23
一、西方的舆论定义24
二、舆论的核心问题27
第二节 舆论的构成与要素29
一、见解与意见的言说30
二、公众的集合意识与信念31
三、舆论的公共话语32
第三节 舆论的属性与本质34
一、公共事务与公共意识35
二、社会中的优势意见36
三、舆论中的社会知觉37
第四节 社会舆论的特征39
一、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39
二、社会舆论的波动性41
三、社会舆论的弹性42
四、社会舆论的惯性43
第三章 舆论的产生与生成模式46
第一节 舆论产生的社会环境46
一、公众的交往环境46
二、社会意识环境48
三、舆论场与公共领域50
第二节 舆论生成的四个阶段51
一、公共问题与社会议论51
二、个人意见与议论圈的扩散52
三、突发事件的激发54
四、舆论领袖的意见引导54
第三节 舆论形成的标志56
一、议论量与舆论的成立56
二、舆论形成的量度57
三、舆论类型的议论量58
第四节 舆论生成的模式59
一、“爆米花”模式60
二、风吹浪起模式60
三、飘雪模式61
四、瀑布倾泻模式62
五、沉默的螺旋模式63
第四章 舆论传播形态65
第一节 从议论到当代论坛65
一、街谈巷议与调侃65
二、社会公共讨论的意义67
三、当代论坛的舆论价值68
第二节 社会传闻与小道消息69
一、传闻的成因69
二、传闻的“真伪性”71
三、传闻的两面性72
第三节 民谣的舆论讽喻73
一、民谣的历史溯源74
二、民谣的草根话语75
三、民谣的偏颇与安全阀76
第四节 会议的意见集中77
一、会议的基本要素77
二、议题的确定与表决78
三、会议舆论活动的要求80
第五节 肢体的集体宣示81
一、掌声的舆论效应81
二、聚众与群体事件82
三、生产力的暴动84
四、票决的公意表达85
五、表意行为的组合86
第六节 社会变动的理论争鸣87
一、理论争鸣的历史步伐88
二、理论创新的舆论法则89
第五章 舆论的正负方向91
第一节 社会的正向舆论91
一、诤言对真理的追求91
二、社会褒扬的思想塑造93
三、舆论监督的权利意识95
第二节 社会的负向舆论97
一、浮言的流行和蛊惑98
二、假话的社会骗局100
三、谬理的似是而非101
四、谣言的神秘与诱惑103
第六章 民意与暴政错觉107
第一节 民意的自我确证107
一、民意的自我显现107
二、民意的自我整合109
三、民意是怎样被歪曲的110
第二节 民意的基石与真理性111
一、民主是民意的基石112
二、民意对真理的占有114
三、多数暴政说的错觉115
第三节 民意的四定律118
一、量多理正定律118
二、群落浮现定律119
三、弱化—刚性定律121
四、民心向背定律122
第四节 民意对真理的预言123
一、实践检验与民意验证124
二、民意对真理的预言125
三、民意预言真理的条件126
第七章 社会舆论的演变128
第一节 舆论混沌与潜舆论128
一、舆论混沌及其潜在性128
二、流行语与舆论的显化130
第二节 舆论融合与高涨131
一、舆论的排他与融合132
二、主流舆论的形成132
三、舆论的转化与消失133
四、社会舆论的高涨134
第三节 舆论激化与冲突135
一、舆论激化与舆论张力135
二、社会冲突与舆论冲突137
三、舆论从冲突走向和谐140
四、舆论冲突中的暴民141
五、舆论冲击波142
第四节 舆论演变的动力143
一、舆论演变动力的研究144
二、舆论演变动力的模型146
三、社会变迁中的舆论动力149
第八章 第一舆论机构的威力152
第一节 新闻界与公众舆论152
一、社会的舆论机关152
二、社会的第三种因素155
三、公众舆论的呼应者157
第二节 新闻界的舆论力量159
一、媒介的话语支配159
二、媒介的丧邦与兴邦160
三、媒介的舆论合力162
四、媒介引导舆论的机制163
第三节 用事实塑造意见165
一、媒介事实与舆论意识165
二、社会舆论中的新闻事实167
三、媒介事实向舆论的转化168
第九章 网舆的开放与自律171
第一节 网舆的激活与舆论危机171
一、网络舆论的出现与生机171
二、网络舆论形成的流程173
三、网络极端言论与舆论危机175
第二节 网舆的结构、特征与功能177
一、网络舆论的结构177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178
三、网络舆论的社会效能180
第三节 网舆的负向与控制182
一、负向舆论的“曝光期”182
二、网舆的引导与管理184
三、网络舆论的法律监管186
四、网民的舆论自律187
第十章 第二舆论机构的舆论活动190
第一节 公共关系公司的舆论塑造190
一、形象公司的舆论塑造190
二、“点子公司”的意见销售192
三、游说公司的院外活动194
第二节 民意测验的舆论引证196
一、认识社会的科学手段196
二、民意测验的历史验证198
三、民意测验为什么失灵201
第三节 思想库的舆论职能204
一、思想库的属性与特征204
二、思想库的产生与舆论功能206
三、思想库的舆论扩散207
第四节 压力集团的舆论施压211
一、压力集团的舆论使命211
二、压力集团产生的社会背景213
三、压力集团的舆论行为214
第十一章 舆论资源及其功能218
第一节 舆论对执政能力的促进218
一、正螺旋的政见集中218
二、倒螺旋的政见推销220
三、舆论对执政理念的校正221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22
一、社会动力的历史确证223
二、民意资源的创造力224
三、社会和谐的舆论融合力225
四、众志成城的舆论凝聚力226
第三节 提高社会决策的科学性227
一、决策和社会舆论的关系227
二、倾听“群众的骂声”230
三、“民心工程”要让人民满意232
四、专家论证的舆论价值233
第四节 提高与维护社会声誉234
一、道德声誉的社会教化235
二、社会声誉的价值与影响236
三、政府声誉的波动237
四、社会声誉的有效维护238
第五节 社会进程中的预警系统240
一、制订规划的民意权衡240
二、舆论感应与舆论监督242
三、舆论预警与舆情分析243
第十二章 权力及其舆论操纵245
第一节 权力运作的舆论基础245
一、实施权力的舆论手段246
二、权力运作的舆论权威247
三、舆论操纵与舆论同化249
四、权力的“制造同意”252
第二节 话语霸权与舆论一律254
一、公民话语权与话语霸权254
二、话语霸权下的舆论一律255
三、舆论一律的社会危机257
第三节 公共权力的舆论表达258
一、权力合法性的舆论基石258
二、公共权力的话语260
三、公共权力话语的结构261
四、公共权力的话语规则262
第十三章 舆论制度与言论自由265
第一节 舆论制度的演变265
一、皇权时代的言论一统265
二、舆论自由的缘起与确立267
三、社会主义的舆论法则270
第二节 舆论民主制的规范273
一、舆论民主与政治民主273
二、舆论民主下的公民参与274
三、舆论民主的法律保障276
四、舆论民主中的自律279
第三节 舆论专制制度分析280
一、古典极权的舆论专制280
二、现代集权的舆论专制282
三、现代舆论专制的根源284
第三节 当代中西民意集中制度286
一、我国人代会的议政方式287
二、人民政协的议政与参政288
三、西方国家的议会与表决290
四、竞选与两党制的舆论交锋293
五、公民的票决与请愿294
第十四章 舆论气候的探测296
第一节 民意测验的科学性与限制296
一、民意测验的认识规律296
二、抽样与统计的科学性298
三、民意测验的预防性限制299
第二节 民意测验的指标设计301
一、态度概念的编制301
二、舆论强度与舆论指数305
三、舆论测量模型及舆论声势306
第三节 民意测验的步骤与操作309
一、民意测验的抽样方法309
二、索取舆论指数的六种方式310
三、样本汇集和舆论态势分析314
参考书目323
序号 | 图书条码 | 索书号 | 登录号 | 藏书部门 | 流通状态 | 年卷期 | 装订册 | 装订方式 | 装订颜色 |
类型 | 说明 | URL |
评 论 |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2674820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