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26 收藏:0

  • 基督教史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均属于世界宗教。本书概述了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创立、发展和传播历史,吸收了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论述了三大宗教的发展趋势研究和21世纪的展望。

    豆瓣作者简介:

    目录:

    导论1
    一 什么是宗教1
    二 宗教与迷信的区别3
    三 宗教的分类5
    四 世界宗教及其宗派7
    五 世界三大宗教的历史作用9
    六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11
    七 21世纪的世界三大宗教展望14
    第一章 基督教的早期历史及其基本教义21
    第一节 原始基督教的产生21
    一 什么是基督教21
    二 古代犹太人的历史与教派22
    三 原始基督教的产生及其初期的教义26
    四 初期的政治思想29
    第二节 原始基督教的形成与演变32
    一 社会基础的演变及保罗派与彼得派的斗争32
    二 组织与礼仪的演变35
    三 斐洛与塞涅卡36
    四 教父向罗马政权靠拢39
    五 帝国对基督教的政策41
    六 米兰敕令与尼西亚会议42
    第三节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与派别44
    一 旧约全书45
    二 摩西五经46
    三 史书48
    四 先知书49
    五 诗文集50
    六 新约全书52
    七 教义与教规55
    八 教会与组织制度58
    九 礼仪与节日59
    十 基督教的教派61
    第二章 天主教及其修会63
    第一节 天主教的历史与现状63
    一 罗马国教会的发展与异端64
    二 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的形成66
    三 天主教的全盛67
    四 近代天主教的发展与现状70
    第二节 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与修会75
    一 教义75
    二 教规和礼仪77
    三 教阶制78
    四 罗马教皇与梵蒂冈79
    五 修会81
    第三节 隐修院修会与军事修会82
    一 修道生活的起源82
    二 本笃会84
    三 克吕尼修会88
    四 西多会与重整西多会89
    五 加尔都西会90
    六 军事修会91
    第四节 托钵修会93
    一 托钵修会的兴起93
    二 方济各会(法兰西斯会)94
    三 多明我会(多米尼克会)99
    四 奥斯定会与重整奥斯定会103
    五 加尔默罗会(圣衣会)106
    第五节 新制修会与传教修会107
    一 耶稣会108
    二 辣匝禄会(遣使会)114
    三 巴黎外方传教会119
    四 圣母圣心会121
    五 米兰外方传教会122
    六 圣言会123
    第三章 东方正教125
    第一节 东正教的形成125
    一 希腊化的影响125
    二 国家分裂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分化127
    三 东西方教会地位的不同128
    四 东西方教会的分裂130
    第二节 东方正教的教义133
    一 圣经与圣传134
    二 教义及其与天主教之区别136
    三 教会组织与教阶制度137
    四 礼仪与节日141
    第三节 俄罗斯正教会及其宗派144
    一 罗斯受洗145
    二 第三罗马147
    三 约瑟夫派与禁欲派150
    四 尼康的礼仪改革151
    五 彼得大帝的宗教改革与正教院的建立154
    六 当代俄罗斯东正教156
    七 非正统教派158
    第四章 基督新教及其16世纪产生的主要宗派163
    第一节 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与基督新教的产生163
    一 新教的名称与分布163
    二 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与任务164
    三 宗教改革首先爆发于德意志166
    四 马丁…路德的“唯信称义”说168
    五 加尔文的“预定论’170
    六 基督新教的共同特征174
    第二节 路德宗(信义宗)175
    一 名称与分布175
    二 教义、组织和礼仪178
    三 派别及传播181
    四 国际组织与活动183
    五 在中国的传播184
    第三节 加尔文宗(长老宗)185
    一 名称与分布185
    二 日内瓦的宗教改革185
    三 教义、组织和礼仪188
    四 发展与流传191
    五 在中国的传播194
    第四节 安立甘宗(圣公宗)195
    一 基本特征与分布195
    二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195
    三 教义198
    五 高教会派、低教会派与广教会派199
    四 组织和礼仪199
    六 扩张与传播201
    七 在中国的传播202
    第五节 莫拉维亚弟兄会203
    一 波西米亚弟兄会203
    二 亲岑多夫之改建204
    三 特点与传播205
    第六节 神体一位论派(基督徒自由派)206
    一 特征与分布206
    二 苏西尼与苏西尼派207
    三 现代神体一位论派208
    第五章 17世纪至20世纪产生的基督新教主要宗派209
    第一节 清教徒与清教徒革命209
    一 清教徒209
    二 长老派与独立派211
    三 清教徒革命213
    第二节 公理宗214
    一 名称与分布214
    二 布朗与巴罗215
    三 萨伏依宣言216
    四 教义、组织和礼仪217
    五 英国公理会218
    六 美国公理会219
    七 在中国的流传221
    第三节 浸礼宗222
    一 名称与分布222
    二 普通浸礼宗与特别浸礼宗222
    三 教义、组织和仪节224
    四 英国浸礼会225
    五 美国浸礼会226
    六 在欧洲大陆和中国的传播228
    第四节 贵格宗229
    一 名称与特点229
    二 福克斯及其思想230
    三 教义、组织与公共生活233
    四 美国公谊会235
    第五节 卫斯理宗(循道宗)238
    一 名称与特点238
    二 约翰•卫斯理与英国循道宗的建立239
    三 教义、组织和礼仪243
    四 在英国的发展245
    五 美国卫理公会246
    六 在其他地区和中国的传播248
    第六节 19世纪和20世纪产生的新宗派249
    一 基督复临派249
    二 基督复临安息日派250
    三 耶和华见证人派(拉塞尔派)251
    四 救世军253
    五 基督教科学派254
    六 后期圣徒派(摩门教)255
    七 五旬节派258
    第六章 印度佛教及其宗派263
    第一节 佛教及印度佛教的历史分期264
    一 何谓佛教264
    二 印度佛教的历史分期265
    第二节 原始佛教时期266
    一 印度的自然环境266
    二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267
    三 百家争鸣时期272
    四 释迦牟尼的生平275
    五 佛教教义的根本立场281
    六 三(四)法印282
    七 五蕴285
    八 缘起法287
    九 十二因缘288
    十 四谛292
    十一 八正道293
    十二 王舍城结集与佛教三藏295
    第三节 部派佛教时期298
    一 部派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298
    二 大众部与上座部之分裂与第二次结集300
    三 阿育王护法与第三次结集302
    四 枝末分裂与诸部派名称303
    第四节 大乘佛教时期305
    一 大乘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305
    二 迦腻色迦王与大乘先驱马鸣306
    三 大乘的兴起和大、小乘的主要区别308
    四 中观宗(大乘空宗)311
    五 瑜伽行宗(大乘有宗)316
    第五节 密教的兴起和佛教的衰亡319
    一 密教兴起与大乘佛教衰落的时代319
    二 密教产生的原因及其演变321
    三 基本教理和行法324
    四 印度佛教的最终消亡327
    第七章 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宗派330
    第一节 佛教在我国早期封建社会(汉、魏、晋、南北朝)的传播330
    一 佛教的传入330
    二 中国佛教的历史分期331
    三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的传播332
    四 安世高与佛经之汉译336
    五 两晋时期的佛教339
    六 南北朝时期佛教之发展346
    第二节 隋唐时期佛教之兴盛350
    一兴 盛之背景350
    二 唐代之佛教与玄奘取经354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357
    一 天台宗(法华宗)357
    二 三论宗361
    三 华严宗364
    四 禅宗366
    五 净土宗367
    六 法相宗(唯识宗)367
    第四 节西藏佛教368
    一 佛教在西藏的传播368
    二 西藏佛教的形成371
    三 11世纪~14世纪产生的主要派别372
    四 格鲁派(黄教)的兴起376
    五 达赖、班禅尊号之由来与活佛转世制378
    第八章 伊斯兰教的创立及其历史383
    第一节 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384
    一 阿拉伯半岛自然状况384
    二 社会状况387
    三 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391
    四 伊斯兰教发源地——麦加395
    第二节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397
    一 不幸的童年397
    二 对社会与宗教的思考398
    三 创教400
    四 在麦加和麦地那传教400
    五 圣战403
    六 辞朝与归真409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教义与礼仪411
    一 信条411
    二 宗教义务(五功)414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经典418
    一 古兰经418
    二 圣训421
    第五节 四大正统哈里发的扩张425
    一 阿布•伯克尔时期425
    二 欧麦尔时期427
    三 奥斯曼时期428
    四 阿里时期431
    第六节 倭马亚王朝432
    一 军事封建统治的建立432
    二 稳定政权,继续扩张433
    三 建立清真寺,振兴伊斯兰文化435
    四 王朝的覆灭436
    第七节 阿巴斯王朝436
    一 王朝的建立437
    二 巴格达城的兴建437
    三 全盛时期438
    四 王朝的衰微与崩溃439
    第九章 伊斯兰教的宗派及其发展441
    第一节 逊尼派441
    一 形成过程442
    二 意见派与圣训派443
    三 四大教法学派444
    第二节 十叶派445
    一 形成过程及发展446
    二 教义447
    三 经典448
    四 礼仪、圣地和节日448
    五 十叶派的派别449
    六 十二伊玛目派450
    七 栽德派451
    八 伊斯玛仪派(七伊玛目派)453
    九 努赛里派(阿拉维派)458
    十 阿里伊拉希派459
    第三节 哈瓦利吉派460
    一 形成与发展460
    二 教义461
    三 支派462
    第四节 穆尔太齐赖派463
    一 形成过程463
    二 教义与信条464
    第五节 苏非派465
    一 形成过程466
    二 教义与礼仪467
    三 苏非派分支教团469
    第六节 瓦哈比教派472
    一 形成过程472
    二 教义473
    三 教派的发展473
    第七节 巴布教派474
    一 形成经过及其发展474
    二 教义475
    第八节 巴哈教派(比哈教派)476
    一 形成经过及其发展476
    二 教义477
    第十章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流传478
    第一节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478
    一 传入时间479
    二 传入路线479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萌芽时期480
    一 从海路传入情况480
    二 从陆路传入情况481
    三 波斯、大食人在中国的影响481
    第三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兴盛时期482
    一 回回遍天下482
    二 传播的特点483
    第四节 明代伊斯兰教的情况484
    一 怀柔与限制的两面政策484
    二 回族的形成486
    三 门宦制度的产生487
    四 经堂教育制度488
    五 汉文译著活动488
    第五节 清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政策489
    一 宽容政策489
    二 高压政策490
    第六节 中国伊斯兰教教派492
    一 四大门宦492
    二 白山派与黑山派496
    三 伊合瓦尼派497
    四 西道堂499
    五 格底木500
    第七节 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现状501
    附录503
    后记505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架位信息 架位导航 状态
    A 铜盘校区分馆 1200623552 B929.1/93 1200623552 社科库4架B面3列3层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A 宗教类书库(东310) 1200623553 B929.1/93 1200623553 未定位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A 宗教类书库(东310) 1200623551 209705 1200623551 未定位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950902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