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24 收藏:0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在70年代末出版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李泽厚首先“解构”了康德,然后又“重建”了康德,这一“解构”、“重建”的过程应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其结果就是他把当时被极“左”思潮所束缚的“人性”概念拯救了出来,构建了以“知、情、意”或者“自由直观、自由意志、自由感受”为旨归的内涵丰富的“主体性”哲学(见《批判哲学的批判》书后所附《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一文)。这样一来,人们就再也不能仅用单纯的“社会性”来看待“人性”了,具有积进取的精神和无限开放的品格的“主体性”概念适应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形势,顿时流行起来。

    豆瓣作者简介:

    李泽厚,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八八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拉。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历史本体论》等书。

    目录:

    第一章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一时代背景、阶级根源和政治倾向
    二思想资料
    三牛顿和卢梭的决定性影响
    四前批判期
    五“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六关于“回到康德”的现代思潮
    第二章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一所谓“批判哲学”
    二“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三二元论和唯心主义
    四“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
    首先的和基本的现占”
    五“综合”是改造对象
    六关于数学的本质
    第三章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
    一时、空是所谓“感性直观形式”
    二“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
    三现代西方哲学批判康德的时、空观
    四“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第四章认识论:(三)范畴
    一范畴作为“知性纯粹概人”
    一“先验构架”
    三“知性的先验原理”:甲、“量”与“质”
    四乙、“实体”与“因果”
    五丙、“交互”与“经验思维三准则”
    六自然科学因果性理论中的康德主义
    七“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
    在实验中,在劳动中”
    第五章认识论:(四)“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
    二“主观演绎”
    三“客观演绎”
    四“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五康德反对“自我”心灵实体
    六黑格尔的“自我音识”
    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八“哥白尼式的革命”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架位信息 架位导航 状态
    A 旗山校区-中文密集书库2(五楼南区) 1200509494 77407 1200509494 五楼南区24架A面2列3层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A 至诚密集库(北楼二层、三层) 1200509493 79878 1200509493 未定位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A 旗山校区-中文密集书库3(五楼东区) 1200509492 450619 1200509492 五楼东区51架B面6列1层 架位导航 在架可借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3277311位用户访问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