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13 收藏:0

  • 历史-中国

    • 评分:
    • 加入暂存架

    豆瓣内容简介:

    本卷和下卷(第六卷)都是论述中国中古时代发展时期历史的。这是一个全国性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在这时期的前期,民族重新组合现象在展开。这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时期的后期,民族重新组合的现象逐渐告一阶段。这是在隋唐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给一些人的印象,好像只是一团混乱,其实这段历史也自有它的行程可以稽考的。大致说来,这个时期相当于公元196年至589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三国的鼎立。第二,西晋短暂的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第三,南北朝的对峙。第四,从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统一。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上看,这个时期历史形成的脉络还是相当清楚的。本卷的综述对这种情况有更具体的论述。这种划分是从历史发展的全局上看,而不是简单地作为割据的历史来处理的。
    本卷的撰写者整整有四十二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是很复杂的历史,写成一部史书很不容易。现在依靠各位同志的努力,毕竟还是把这部历史写出来了。在我们的书稿中,有好多佳作,如周一良同志的文献资料,黄展岳同志的考古资料,祝总斌同志写的门阀制度,郭预衡同志写的曹植,何绍庚同志写的祖冲之,曾敬民同志和何绍庚同志合写的葛洪,郭朋同志写的道安,季羡林同志写的法显,科技史小组的同志们合写的科技各章,都是可以提出来说一说的。
    书稿中也有明显的欠缺,这主要是,各篇字数之间的不平衡,文字表述有时浮词过多,把史书写成论文,这些都是史学界长时间形成的,必须不断加以克服,但也不是一下子可以克服得了的。
    王仲荦同志是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著名的专家。我曾邀请他参加本卷的编撰工作。他说,因为他已经写出了《魏晋南北朝史》一书,就不再参加我们的这项工作了,但答应本卷可以采用他这部著作的材料和论点。本卷确实利用了他的一些成果,有的注明了,有的也没有注明。我谨在这里表示对这位史学家的感谢和怀念。
    本卷传记部分在编辑上的工作是相当重的,黎虎同志为此费了很多的力气。科技小组的同志们对于所承担的任务都是完成得那么认真、及时,这都是我们深为感谢的。本卷科技方面拟目原有化学一项,因其内容几乎完全与葛洪、陶弘景相同,在本卷定稿时,也就删去了。
    缪钺同志和周一良同志为本卷扉页题署书名,在此深致谢意。
    白寿彝
    1987年5月30日于北京友谊医院初稿
    1994年2月6日修改

    豆瓣作者简介:

    何兹全同志,是本卷主编,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一、二、三、四、五章和第六章的一至五节。兹全,1911年生于山东菏泽,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读史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
    周一良同志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一章和第三章。他1913年生于山东青岛,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员、哈佛大学日文教员、燕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86年离休。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并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吴于廑同志共同主编《世界通史》等。
    黄展岳同志撰写了序说部分的第二章。
    陈连庆同志撰写了综述部分的第六章第六节和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二章第二节。他1913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法律,后转攻中国史。先后任长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秦汉魏晋南北朝姓氏研究》、《西域南海古地志辑佚》、《岭南大地志辑佚》、《诸家异物志辑佚》。所写论文已收录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1989年去世。
    黎虎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一节,他于1936年生于广东兴农。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留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发表有《略论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三国时期的自耕农经济》、《论西晋占田制的历史渊源》、《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旱田作物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粮作物品种的增加》、《六朝时期江沔地区的屯田和农业》、《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等论文多篇。
    范楚玉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二至第六节。
    华觉明、周卫荣、杨文衡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一节至第八节和第十节。杨文衡同志并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二章第三节、第十五章第三节和第二十六章。
    张清健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九节。
    凌光、朱大为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二章第十一节。
    祝总斌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三章。他1930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万绳楠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四章。他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郑佩欣同志撰写了典志部分的第五章,传记部分的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一节。他1933年生于河南省温县。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现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全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著有《魏晋南北朝史探索》,并发表有关魏晋南北朝史论多篇。
    胡守为、叶妙娜同志合写了典志部分的第六章。胡守为同志并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八章第三节。他1929年生于广东东莞。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副校长。主要论文有:《汉魏的浮华士风》、《黄巾起义口号试释》、《大般涅经在河西的传释》、《山越与宗部》、《张昭与孙吴的立国方针》、《暨艳案试释》、《陈寅恪的史学成就与治学方法》。
    陈玉屏同志为典志部分撰写了第七章。
    陈琳国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一节、第三章第四节、第四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七章第四节,与周兆望同志合写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他1943年生于福建龙海。199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发表有《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和《庶族、素族和寒门》、《论两晋九品中正制与选官制度》、《论南朝襄阳的晚渡士族》等论文。
    曹文柱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章第一节、第三节、第四节,第八章第一节,第十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十三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二节。他于1945年生于北京,198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著有《略论魏初年都址的选择》、《六朝时期江南社会风气的变迁》、《西晋前期的党争与武帝的对策》、《治乱嬗替》、《胡汉分治》等。
    张文强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一章第二节和第十章第三节。
    余桂元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章。
    杨光辉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五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九章第一节,第十一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一节,第十八章第二节。他198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年、1988年先后获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1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科部主任、副编审,主要论著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封爵制度》、《西晋分封与八王之乱》等。
    郭预衡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一节。
    韩国磐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二节。他1919年生于江苏海安。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顾问,福建省历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史纲》、《魏晋南北朝史纲》、《隋唐五代史论集》、《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北朝经济试探》、《南朝经济试探》、《南北朝经济史略》、《隋朝史略》等,并发表论文多篇。
    于天池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六章第三节,第二十章第四节。他1945年生于山东烟台。197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至1990年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综合大学任专家,讲授汉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他编印了馆藏多种书刊,发表了研究蒲松龄的论文多篇。
    周兆望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八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第十一章第三节、第十七章第三节、与陈琳国同志合写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他1944年生于湖南。198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现为江西南昌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薛军力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九章第二节、第十章第二节。
    郭良玉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三章第三节。她1915年生于山东巨野,曾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教师,北京三十九中语文教员。1974年退休。著有《唐太宗演义》、《朱元璋外传》、《唐明皇》、《女皇武则天》等历史小说。
    曾敬民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第一节。
    李经纬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四章第二节、第二十八章。
    何绍庚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五章第一节、第二十三章,并负责第二十三至二十八章的统稿工作。
    施光明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七章第二节、第十九章第二节。
    夏露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一节、第十九章第三节。她还在综述部分协助何兹全同志写了几节初稿。
    邓奕琦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十八章第三节。
    瞿林东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章第三节、第二十一章第二节。他1937年生于安徽肥东。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7年获硕士学位。曾任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讲师、副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导论》(合作)。
    郭朋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二章第一节。他1920年生于河南唐县,现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已经离休)。先后出版了《隋唐佛教》、《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等九部书,在同时期内,还先后发表了有关中国佛教思想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多篇。
    季羡林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二章第三节。他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78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译著甚富,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探》、《季羡林选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唐西域记校注》、《论印度》、《沙恭达罗》、《罗摩衍那》(1—7)等。
    杜昇云同志、刘金沂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四章。
    林文照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五章。
    汪子春同志为传记部分撰写了第二十七章。
    刘雪英同志撰写了传记部分的第二十九章。
    以上共四十一人,把我算在里边就是四十二人。这里有少数人没有介绍他们的学历、经历和著作。这是因为他们在本书第三卷、第四卷的题记中介绍过了。有的是因为编者手下材料残缺,以后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欠缺的地方增补起来。

    目录:

    甲编 序说
    第一章 文献资料 1
    第一节 正史 1
    《三国志》 1
    《晋书》 5
    《宋书》 9
    《南齐书》 11
    《梁书》 13
    《陈书》 14
    《南史》 14
    《魏书》 16
    《北齐书》 19
    《周书》 19
    《隋书》 20
    《北史》 22
    第二节 正史以外的史料 25
    方域志 25
    人物风习志 28
    律书和农书 30
    博物志 31
    佛、道书 32
    诗文汇集 35
    通史中的资料 36
    第二章 考古资料 38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城遗址 38
    曹魏邺城 38
    魏晋洛阳城 39
    孙吴武昌城和六朝建邺城 43
    大夏统万城 44
    吐谷浑伏俟城 45
    第二节 魏晋十六国墓葬 46
    中原地区 48
    西北地区 49
    东北地区 52
    第三节 北朝墓葬 54
    永固陵 54
    北魏早期墓葬 55
    洛阳墓葬区 56
    东魏北齐陵墓 57
    北周墓葬 61
    第四节 六朝墓葬 62
    长江下游地区 62
    长江中游地区 67
    福建两广地区 69
    川滇地区 71
    第五节 高句丽城址和墓葬 73
    都城址和山城址 74
    墓葬 76
    第六节 瓷窑和瓷器 81
    南方的瓷窑和瓷器 81
    北方的瓷窑和瓷器 90
    第七节 早期石窟 95
    新疆地区 96
    河西走廊地带 98
    陇东固原区 100
    中原北方地区 103
    南方地区 106
    第三章 研究概况 108
    第四章 本卷编撰旨趣 115

    乙编 综述
    第一章 三国的鼎立 118
    第一节 曹操稳占中原 118
    袁绍占冀州 118
    曹操在官渡战前的几次胜利 120
    曹、袁两方的军情 122
    官渡之战的序幕 124
    官渡之战和曹操的胜利 126
    第二节 三国局面的形成 130
    刘表在荆州 130
    刘备得诸葛亮 131
    曹操南征 133
    孙、刘联合和赤壁之战 135
    第三节 取益州和争荆州 139
    刘焉、刘璋在益州 139
    刘备取成都 140
    刘备取汉中 142
    刘孙失和与荆州之争 144
    第四节 曹魏政局的发展 148
    “唯才是举”,整饬吏治 148
    农业经济的恢复 151
    九品中正制和封国制 153
    司马氏夺权 156
    第五节 诸葛亮治蜀及其后的政局 162
    平定南中 163
    北伐 165
    治戎和理民 166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政局 167
    姜维的抗战及其失败 169
    第六节 孙吴对江南的开发。孙吴的灭亡 172
    征山越、蛮族和夷族 173
    农田水利的发展 174
    与夷洲的交通 176
    孙皓与吴的灭亡 178
    附:三国世系表 180
    第二章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 182
    第一节 太康时期的小康局面 182
    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82
    对世家地主的优遇 184
    第二节 多种矛盾的交织和西晋的灭亡 186
    宗室诸侯王权力之重 186
    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 187
    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晋 190
    第三节 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政权和晋在东南的偏安 194
    成汉的建立 195
    汉(前赵)的建立 198
    流民和坞堡组织 200
    东晋:晋的再建及在东南的偏安 203
    从前赵到后赵。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短暂统一 207
    第四节 前燕前秦的对立及前秦的统一北方 214
    前燕的建立 214
    前秦的建立和对北方的统一 216
    前凉的兴亡 219
    第五节 东晋的北伐和前秦的南征。淝水之战 222
    东晋的北伐 222
    前秦的南征。淝水之战 227
    第六节 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 233
    后燕(附西燕)。北燕和南燕 233
    后秦。西秦。大夏 239
    后凉和南凉。北凉和西凉 244
    第七节 东晋的衰亡 248
    淝水战后东晋的政局 248
    孙恩起义 252
    桓玄的篡位 254
    刘裕的专权和东晋的灭亡 257
    附:西晋世系表 261
    东晋世系表 262
    十六国简表 262
    第三章 南北朝的对峙 264
    第一节 北魏建国的历程 264
    拓跋力微和拓跋猗卢。拓跋氏的初步发展 265
    拓跋什翼犍与代国的兴亡 268
    拓跋圭与北魏的壮大 270
    第二节 北魏和宋的兴盛时期 275
    拓跋嗣的南征和宋初的政局 275
    拓跋焘统一北方的活动 278
    宋文帝的北伐 280
    宋元嘉之治 282
    拓跋焘的南征。瓜步之役 284
    第三节 宋齐梁初政治权力的攘夺 288
    门阀大族和寒门庶族间政治权力的更迭 289
    典签制,朝廷对宗室和地方的控制 292
    宋文帝兄弟父子之间 293
    宋孝武帝与同姓王的矛盾 297
    宋、齐宗室的灾难 299
    梁武帝的协调政策 302
    第四节 江南经济的开发、民族间的关系和农民起义 304
    南北朝的战与和 304
    南方的民族关系 308
    户籍整理和反却籍斗争 313
    第五节 北方的民族关系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17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317
    孝文帝对吏治的改革 319
    迁都洛阳 320
    改革风俗的措施 323
    均田制和三长制的规定 324
    第四章 从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统一 328
    第一节 北方各族人民的起义和北魏的东西分裂 328
    大起义的历史背景 328
    以六镇起义开始 330
    的各族人民大起义 330
    北魏的分裂 334
    第二节 东、西魏的战争 335
    高欢、宇文泰在东、西魏的掌权 335
    小关之战和沙苑之战 338
    河桥、邙山之战和玉璧之守 341
    第三节 梁朝的衰亡 345
    梁武帝晚期的腐朽统治 345
    侯景降梁与侯景之乱 347
    微弱的后梁 352
    第四节 北齐北周间国力的升降和突厥的兴起 354
    东魏、北齐的民族矛盾和错误的民族政策 354
    东魏、北齐政治的腐败 357
    西魏、北周转弱为强 359
    宇文泰在西魏的改革 361
    周武帝和北周的强大 365
    突厥的兴起 370
    第五节 隋代周,灭陈,统一南北 374
    北周的衰落和隋之代周 374
    陈的衰腐 377
    隋灭陈,统一南北 379
    附:南朝世系表 381
    北朝世系表 383
    第五章 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385
    第一节 门阀世族的形成 385
    门阀世族的形成 386
    门阀世族的特权身分 387
    门阀世族、豪门大姓的人口荫附和土地兼并 390
    官府的户口争夺 391
    第二节 寺院经济的兴盛 394
    佛教的传入 394
    佛教寺院之盛及其政治原因 396
    寺院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压迫 399
    寺院的特权和北朝的灭佛 402
    第三节 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 404
    客和部曲身分的依附化 404
    奴隶也成为依附民 406
    依附关系的发展 407
    逃避税役的僧尼大众及其依附化 409
    门阀世族及寺院对官府的户口分割 411
    官府占有下的依附人户 413
    第四节 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 417
    民族杂居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 417
    北朝的门阀制度 422
    中原传统文化的传习 426
    第六章 文化发展的总形势 431
    第一节 玄学和儒学 431
    魏晋时期洛阳的玄风及其东渡 432
    儒学传统地位的继续 437
    第二节 佛教、道教和无神论思想 438
    佛经的翻译和佛教思想的传播 439
    有重要影响的高僧 440
    道教的形成和发展 444
    无神论的战斗传统 449
    第三节 史学 455
    历史撰述的成就 455
    历史观点和文献整理 463
    第四节 文学 468
    建安文学 468
    正始文学 470
    西晋文学 471
    东晋南朝的玄言诗和山水诗 472
    永明体 476
    宫体诗 477
    南北朝时期的民歌 477
    文与笔、骈文的发展 480
    小说 480
    文学评论 483
    第五节 艺术 486
    绘画 486
    书法 489
    雕塑 490
    乐舞 490
    第六节 中外文化的交流 492
    中外人员的往来 492
    中外物资的交流 496
    印度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输入 501

    丙编 典志
    第一章 农业 509
    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形势 509
    三国两晋时期北方农业由凋敝到复兴 509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破坏与缓慢发展 513
    六朝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 516
    第二节 农具的改进和北方旱作地区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520
    第三节 农作制的发展 522
    第四节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发展 524
    第五节 园艺、畜牧兽医和蚕桑技术 527
    第六节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530
    第二章 手工业 532
    第一节 建筑 532
    第二节 水利 535
    第三节 纺织 536
    三国时的纺织业 536
    两晋、南北朝的纺织业 537
    棉布 540
    印染 541
    第四节 采矿 541
    第五节 冶金 542
    第六节 机械 546
    第七节 交通运输工具 547
    第八节 兵器 548
    第九节 造纸 549
    第十节 陶瓷 551
    第十一节 石油天然气 552
    第三章 门阀制度 556
    第一节 门阀制度的萌芽 557
    第二节 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 560
    第三节 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572
    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 572
    高门、次门形成的原因 575
    役门之出仕及出仕后免徭役问题 585
    士族队伍的变化和梁武帝改制 593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的标准 605
    第四节 门阀制度的衰落 610
    南朝后期 611
    北朝后期 618
    第五节 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 633
    第四章 户籍制度 648
    第一节 户口数的历史记载 648
    第二节 普通民户的户籍:黄籍 654
    第三节 特殊民户的户籍:白籍 659
    第四节 资簿 659
    第五节 西凉建初十二年户籍残卷 661
    第六节 计帐户籍制度 662
    第七节 特殊民户多种 665
    第八节 争夺劳动力的斗争 669
    第五章 赋役制度 680
    第一节 三国赋役制度 680
    第二节 西晋赋役制度 687
    第三节 十六国赋役制度 691
    第四节 东晋赋役制度 697
    第五节 南朝赋役制度 703
    第六节 北朝赋役制度 710
    第六章 法制 719
    第一节 法典 719
    三国时期 719
    西晋时期 724
    南朝时期 726
    北朝时期 728
    第二节 刑法 734
    死刑(族刑附) 735
    肉刑 737
    扑刑 739
    劳作刑 741
    流刑 743
    赎刑 744
    第三节 诉讼法 747
    司法组织 747
    审判程序与等级 749
    诉讼程序 751
    监狱、刑具和刑讯 753
    刑罚的适用 756
    第四节 法律思想与律学的发展 760
    法律思想 760
    律学与律家 764
    第五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768
    法典的儒家化与礼治主义的确立 768
    浓厚的宗法家族主义色彩 771
    严格的身分法 772
    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 773
    律学的发展与法律概念的规范化 773
    法典的从繁到简 774
    第七章 兵制 775
    第一节 东汉末的集兵方式 775
    第二节 世兵制度的形成 778
    第三节 魏、吴世兵制的异同 784
    第四节 蜀汉未实行世兵制 787
    第五节 集兵制度的演变 789
    第六节 世兵制度的衰落 792
    第七节 江左的征兵和募兵 813
    第八节 三国两晋南朝的少数族兵 820
    第九节 北方少数族政权的集兵制度 824
    第十节 府兵制度的形成 831
    第十一节 骑兵战术 837
    第十二节 克制骑兵的战术发展 840
    第十三节 水战战术的发展 842
    第十四节 兵器 844

    分馆名 馆藏部门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架位信息 架位导航 状态
    A 旗山校区-流通借阅库(三、四楼) 1200127787 K20/295 1200127787 四楼东区2架A面1列1层 架位导航 本馆借出
    序号 图书条码 索书号 登录号 藏书部门 流通状态 年卷期 装订册 装订方式 装订颜色
      类型 说明 URL
      评 论
      评分:
      发表

      北京创讯未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9032139

      欢迎第1544461位用户访问本系统